《表1 2003-2019年我国西北内陆棉区37个国审棉花品种主要性状表》

《表1 2003-2019年我国西北内陆棉区37个国审棉花品种主要性状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GYT双标图对西北内陆棉区国审棉花品种的分类评价》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中的枯萎病指数和黄萎病指数为2年病圃鉴定的最大值,其余性状值为10~18个单点试验的平均值。RY:审定年份;YLD/CK:皮棉增产率;PFR:霜前花率;LEN:纤维长度;STR:比强度;MIC:马克隆值;FWI:枯萎病指数;VWI:黄萎病指数;SI:品种理想指数;TYPE:品种基于GYT双标图前2个主成得分聚类的

我国自1956年开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等大棉区统一规划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并于1990年开始国家级棉花品种审定工作[5]。西北内陆棉区于1990年首批通过国审的棉花品种新海3号和新陆早1号,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其后于2003—2019年期间通过国审的棉花品种共37个。由于早期审定的品种新海3号和新陆早1号缺少纤维品质和抗病性数据记录,故本研究依据国家品种审定公告内容,采用了2003—2019年期间西北内陆棉区37个国审棉花品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数据,包括皮棉产量增产率(简称皮棉产量)、霜前花率、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枯萎病指数和黄萎病指数,各品种的主要目标性状列于表1,其中皮棉产量、霜前花率、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为连续2年10~18个单点试验的平均值,枯萎病指数和黄萎病指数为2年病圃鉴定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