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具有自毒作用的草地植物》

《表1 具有自毒作用的草地植物》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自然界中经常发现植物抑制自身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现象,这也是植物自我调控种群密度的生态对策,这种对策能适当调控种内竞争,进而调控种群的优势个体或群体适合度[57]。例如,戴灵超等[58]对长白山地区野生木本药材黄檗的生境和群落结构调查发现,成年黄檗树周围几百米无幼龄黄檗树的存在,因种子脱落繁殖的黄檗幼苗均出现在远离母树的地方。曼陀罗是阿根廷中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入侵杂草,它对自身幼苗生长发育既有促进亦有抑制作用,而这种作用取决于幼苗和成株之间的距离,种群密度过大或者同种植株距离太近会发生自抑制,反之则自促进[59]。在热带和亚热带广泛分布的马缨丹,是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恶性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大、覆盖度广和种子繁殖量很大等方面,但调查发现群落却不能连片成长。研究者发现,马缨丹向环境中释放的伞花内酯、甲基香豆素、龙胆酸、香草醛等,此类化感物质进入土壤后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和通讯识别影响植物根部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进而抑制邻近植物的种子活力,最终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强烈抑制[60]。自然界中,许多植物都会通过自疏或者自抑制作用进一步达到调节种群密度的作用(表1)。生物入侵、演替和替代等过程,最终会建立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在此过程中,植物化感作用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将在后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