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秧苗栽植后14 d幼根根内部结构部分量化指标》

《表5 秧苗栽植后14 d幼根根内部结构部分量化指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铵态氮素促进甘薯块根形成的解剖特征及其IbEXP1基因的表达》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同一列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数值在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处理同表1;缩写同表4。

与前形成层期相比,图3和图4中各处理幼根的初生形成层开始向外扩展,原生木质部导管因形成层薄壁组织的活动开始分离,与形成层分裂分化的薄壁细胞构成次生木质部。结合其内部初生结构的部分量化指标(表5)发现,低水平铵态氮素处理(AN60) 2个甘薯品种的幼根直径、中柱直径和中柱占根横截面比例不同程度的高于不施氮对照(N0)和其余氮素处理。通过间苯三酚和番红固绿2种不同染色切片对比观察,与不施氮对照(N0)相比较,氮素处理不同程度的提高了2个甘薯品种的次生木质部束数目和薄壁组织木质化的薄壁细胞数目,且木质化薄壁细胞数目的氮素水平效应显著,高水平氮素处理显著的高于低水平氮素处理。其中,低水平铵态氮素处理(AN60)的次生木质部束最多,而木质部间薄壁组织的木质化薄壁细胞数目介于不施氮对照(N0)和其余氮素处理间。说明该处理幼根的初生形成层活动力强,中柱薄壁细胞木质化适度。此外,高碘酸希夫染色切片图中该时期各处理均开始有少量淀粉粒产生于初生形成层外侧的薄壁细胞中,但未见处理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