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模式及内容对比》

《表1“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模式及内容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现状及优化策略》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为有相关服务项目,“空格”为没有相关服务项目,排序不分先后,数据整理源自各图书馆主页。

数据素养教育,也称为科学数据素养。它是“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服务的基础。数据生命周期活动包括数据采集、标引、分析、共享、存储等各个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数据素养教育需要贯穿数据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数据素养理论知识、数据库使用、数据处理及培训、数据分析培训、数据交流与应用培训等[14]。从调查结果看,数据素养教育以培训讲座(42家,100%)、数据或信息素养系列课程(29家,69%)两种形式为主(见表1)。除现场培训和开设课程的实体课堂形式外,少数高校图书馆以开设MOOC、微课、在线课程等虚拟课堂的形式开展数据素养教育服务。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小布微课”[15],以微课堂形式向学习者介绍数据资源查找与利用、学术道德与规范、论文写作等知识点;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小图微课”[16],以图文、视频方式向学习者推荐数据资源检索技巧及方法。虽然,超过半数以上“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以课程方式开展数据素养教育,但仅涉及数据资源的介绍及获取、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等,缺少系统、全面的围绕数据生命周期开展数据素养教育。绝大部分数据素养教育没有涉及基本概念、数据管理、数据出版及数据存储等内容,严格来说还不能称为“科学数据素养教育”。9家图书馆(占比21.4%,即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的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做得较好。如吉林大学图书馆2020年春季学期“云知”课堂讲座[17],从文献管理、资源检索与获取、数据发现、毕业论文答辩PPT制作、中文文献查找与论文写作、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专利检索与分析、创新点挖掘与科研选题、CiteSpace构建学科知识图谱、知识产权助力科研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