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植被NPP影响因子q值统计》

《表2 植被NPP影响因子q值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喀斯特植被NPP定量归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三岔河流域2015年植被NPP的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年植被累积NPP总量为C 0—867.97 g·m-2,均值为C 443.42g·m-2。这一结果与张明阳等(2014)在桂西北西部喀斯特地区运用CASA模型模拟的NPP结果(C 422.73 g·m-2)较为一致;与王冰等(2007)在贵州省运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分离的模型计算得出的喀斯特地区NPP值(C 407.00g·m-2)较为相近,证明本文的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经过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GLM_PEM计算的2010年三岔河流域的植被NPP(C 0—1313.1 g·m-2,均值为C 316.65 g·m-2)比对,本文的数值范围与均值与其基本相似,同时也符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工程实施背景下植被逐年增多的趋势。三岔河流域的植被NPP总量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西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主要原因为流域西北部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林地,林地的最大光能利用率较高,加之流域西北部的降水条件较好,因而植被累积NPP总量较高;流域的东南部分布有大面积的草地,最大光能利用率较低、降水量较少,所以NPP累积量较少。运用地理探测器对三岔河流域2015年植被NPP的主导影响因子进行探测,结果如表2所示,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植被NPP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其解释力高达75.9%;土地利用类型对NPP的解释力次之,其q值为0.167;其他影响因子对NPP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大小表现为q值的排序,具体为温度>海拔>坡度>降水。交互作用探测器的结果显示,双因子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植被NPP的解释力,任意两个影响因子的交互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植被覆盖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均显著高于其他因子的两两交互,其中,植被覆盖度与温度的交互对植被NPP的影响最为显著,其q值为0.778。生态探测器的结果显示在三岔河流域尺度内,植被覆盖度、坡度和降水对植被NPP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区别于其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