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10年和2018年白洋淀生态系统模型参数的输入和输出》

《表2 2010年和2018年白洋淀生态系统模型参数的输入和输出》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Ecopath模型的白洋淀生态系统近10年结构与功能变化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P/B表示生产量与生物量比值,Q/B表示消耗量与生物量比值,P/Q表示生产量与消耗量比值,EE表示生态效率;*标识数据为模型输出数据。

白洋淀生态系统的平衡Ecopath模型在2010年和2018年2个时期的输入和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相较于2010年模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生物量明显增加,根据安新县水产畜牧局公开发布的数据,2010年白洋淀养殖面积为2 365 hm2,水产养殖品种以草鱼、鲤鱼、鲢鱼和鳙鱼为主,到“十二五”末,养殖面积超过2 700 hm2,淀区内虾蟹螺养殖量增加,期间大约有5次虾蟹螺增殖放流活动,使淀区内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生物量增加,这与本调研结果一致。2010年和2018年白洋淀生态系统模型的营养级范围分别为1~3.025和1~3.081,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和软体动物营养级上升了0.064、0.228、0.05和0.1,其他功能组无明显变化。与李华等[31]评价的“1980—2006年白洋淀生态系统”对比发现,1980—2006年间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由3.11降至3.01,2010—2018年白洋淀生态系统营养级略有升高,这与期间白洋淀鲢鱼、鲤鱼和虾蟹螺增殖放流,以及期间每年长达7个月的“禁渔”政策有关,这些措施使得白洋淀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鱼类结构趋于复杂化状态。初级生产者沉水植物、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能量转换效率呈升高趋势,其能量被传递到更高营养级,其他功能组能量转换效率无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