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测试点谐波含量:Z1型聚合物微球的油藏适应性及调驱效果》

《表2 测试点谐波含量:Z1型聚合物微球的油藏适应性及调驱效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Z1型聚合物微球的油藏适应性及调驱效果》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双管并联岩心模型上开展微球驱替实验,采收率实验结果见表2。图4为注入压力、含水率、采收率和分流率与PV数关系。由表2和图4可知,在水驱阶段,随注入PV数增加,采收率增加,含油饱和度、油相渗透率和渗流阻力减小,注入压力降低。与低渗透层相比,由于高渗层启动压力较低,吸液压差和吸液量较大,含油饱和度和渗流阻力降幅较大,因而分流率逐渐增加。在微球溶液注入阶段,随注入PV数增加,由于微球优先进入启动压力较低的高渗透层并发生滞留,致使渗流阻力即吸液启动压力增加,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减少,同时引起注入压力升高(保持注入速度恒定)。随注入压力升高,低渗透层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增加,分流率增加。随低渗透层吸入微球量增加,启动压力大幅度升高,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呈现减小趋势。在后续水驱阶段,由于前期进入岩心孔隙内的部分微球被驱替采出以及油相饱和度进一步降低,总体渗流阻力减小,因而注入压力呈现下降态势。与低渗透层相比较,由于高渗透岩心渗流阻力减小幅度较大,因而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增加幅度较大,因而分流率呈现升高趋势。对比分析可知,cp越高,微球注入阶段压力增幅越大,含水率降幅越大,采收率增幅越大。结合表1可知,5 000 mg/L微球缓膨后β最高,3 000 mg/L次之,1 000 mg/L最小,即cp=5 000 mg/L时微球在高渗透层滞留量较大,封堵效果较好,因此该方案采收率增幅较大。由表2还可知,微球调驱过程中,不仅低渗层采收率有所增加,高渗层采收率增幅同样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注入聚合物微球过程中,微球首先会进入水流优势通道(即高渗层),沿着渗流阻力小的方向不断向前运移,当微球进入孔隙喉道后,会通过堆积封堵或架桥封堵的方式封堵这些孔隙喉道,使得注入压力升高,迫使后续注入水转向未被波及的含油区域(低渗层或高渗层中含油饱和度较高区域),注入水流入小孔道和渗流阻力大的区域[27],将其中原油不断驱替出来,这些剩余油会在大孔道汇聚成较大的油流,有效地提高了注入水波及系数。微球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当被封堵的孔隙喉道前的压力增至一定值时,微球由于受到挤压作用,便会像“变形虫”一样突破孔隙喉道,此时会在孔隙喉道和周围岩石之间形成一定的负压,注入水会携带剩余油快速通过细小孔隙喉道,微球在通过孔隙喉道后会恢复形态,继续向前运移,表现出“封堵—运移—再封堵—再运移……”的特性[28],因此能够有效动用高渗层内剩余油,进而达到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采收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