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涉及中國人物典故歷史分期表》

《表2 涉及中國人物典故歷史分期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淵民之文》漢詩文涉及中國人物典籍典百例讀釋及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2可以看出,先秦出現人物典籍數量和頻次最多。這與中國兩千多年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及隋唐以來科舉考試制度有很重要的關係。中國自漢武帝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先秦的《周易》、《詩經》、《尚書》、《春秋左傳》、《禮記》就被奉爲經典。隋唐以來以五經取士,宋代以後加之《四書》。國家的主流思想一直提倡推行這些經典。推廣傳播到朝鮮半島,新羅早在公元8世紀就設立讀書三品制度。“四年春,始定讀書三品以出身。讀《春秋左氏傳》,若《禮記》、若《文選》,而能通其義,兼明《論語》、《孝經》者爲上;讀《曲禮》、《論語》、《孝經》者爲中;讀《曲禮》、《孝經》者爲下;若博通五經三史諸子百家書者,超擢用之。前衹以弓箭選人,至是改之。”(《三國史記·元聖王》)高麗王朝睿宗四年(1109)又設國學七齋。“四年七月,國學置七齋:《周易》曰麗澤;《尚書》曰待聘;《毛詩》曰經德;《周禮》曰求仁;《戴禮》曰服膺;《春秋》曰養正;武學曰講藝。”(《高麗史·選舉二》)朝鮮王朝更加成熟和系統化,其科舉制度規定了四書五經爲必考典籍。“文科初試取二百四十人:初場,‘五經’、‘四書’《疑義》、《或問》中二篇。中場,賦頌銘記中一篇,表箋中一篇。終場,對策一篇。明經試四書、五經。館(成均館)、漢城鄉試則上項“九書”通、略以上者取之;復試則‘九書’中七通二略者取之;殿試則制術等三十三人内取之。講書:通,二分;略一分;粗,半分。句讀訓釋皆不差誤,講論雖未通,不失一章大旨者爲粗;句讀訓釋皆分明,雖通大旨,未至融貫者爲略;句讀訓釋皆精熟融貫,旨趣辯説無疑者爲通。文科復試取三十三人:中場、終場同初試,初場講書《四書》、三經(願講餘二經及子、史者聽。)” (《經國大典·卷三·禮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