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大豆田块中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粗茎和细茎类型的遗传差异(F-统计值)比较[31]》

《表4 大豆田块中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粗茎和细茎类型的遗传差异(F-统计值)比较[31]》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半野生大豆起源及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P<0.05;**:P<0.01;***:P<0.001

野生大豆里经常会看到一些茎基部粗壮,植株缠绕性弱的类型。这一类型野生大豆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内蒙古东北部的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我们发现一片种植管理极粗放的大豆田(面积约0.23 hm2),田中大豆和大粒型野生大豆混生,同时小粒野生大豆也伴随生长。据农户介绍,几年时间都没有进行过种子挑选种植,每年不同大小粒、各种种皮颜色的种子混播让其同时生长。这几乎与古人农耕方式类似(但使用了除草剂,农田中杂草比较少。地头杂草很多,野生大粒型与大豆混生缠绕在一起,与杂草丛生),是个很好的栽、野混合群体的基因渗透研究对象[31,33](图6,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