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国野生大豆地理区域群或类型间的遗传距离与遗传一致度[2]》

《表1 中国野生大豆地理区域群或类型间的遗传距离与遗传一致度[2]》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上三角为遗传一致度,下三角为遗传距离

刘亚男[1]使用70对SSR引物分析了96份中国野生大豆微核心样本,包含62份野生型、32份半野生型(百粒重3 g以上)和2份人工杂交材料类型,将它们按地理产地划分为东北、北方、长江流域和南方区(图1)。东北最多38份,其次北方29份,长江流域16份,南方13份。STURCTURE分析结果表明,当K=2时,96份材料被截然地分成半野生型和野生型2个组(2份人工杂交材料被划分到半野生型组),完全没有个体混合分组现象。说明我国野生大豆资源内的遗传分化主要是发生在野生和半野生型之间,其他的遗传变异与分化都处于次要地位。将96份微核心样本按区域种群划分,区域之间的遗传距离显示,东北材料与北方、长江流域和南方区域材料遗传距离依次增加(表1);聚类显示出从南到北有清晰的地理空间遗传结构分布(图1),东北和北方地域材料最先聚类在一起,依次与长江流域和南方材料聚类,南方材料与东北有最大遗传差异[2]。UPGMA聚类分析96份微核心样本的结果似乎显示了我国大地理区域野生大豆历史上发生过南北种群广泛的遗传交流,认为应该是属于野生大豆传播史上的“基因扩散”[2]。野生大豆在500万年前从多年生大豆亚属中分化出来[3],在中国亚热带华南一带形成原始物种之后开始向北方及四周扩散(当代的南北方野生大豆都是同时代进化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