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四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标本胎体的理论烧结温度》

《表四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标本胎体的理论烧结温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工艺特征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直观表征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普通越窑以及瓷质匣钵的烧成温度差别,根据表三数据绘制成图七。从图七可知,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和瓷质匣钵的烧成温度基本比较接近,且均低于普通越瓷青瓷的烧成温度;即从烧制工艺角度初步证实了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是使用瓷质匣钵密封一起烧制的(20),而与普通越窑青瓷的烧成温度有所不同。我国越窑青瓷通常在龙窑内烧制,龙窑易于烧还原焰和产量大,但由于龙窑窑身较长、窑内温度波动大(21)。同时,李伟东(22)研究汝窑、官窑釉的呈色机理研究中发现稍低烧成温度、有助于获得柔和、莹润、乳浊的釉面外观。综上初步判断秘色瓷烧制过程中,采用相对略低普通越窑青瓷烧成温度下进行烧制,不仅可以降低因龙窑窑内温度波动大而导致部分秘色瓷胎体因“过烧”发生变形的风险,以达到提供成品率的目的;也可以使秘色瓷釉面相对普通越窑青瓷透明釉面略显生烧,呈现莹润肥厚质感。但秘色瓷这一烧成工艺这一特点,是否古代越窑窑工刻意为之,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或新的考古资料出现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