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黄河流域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单位:亿元)》

《表1 黄河流域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单位:亿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兴衰的原因初探——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结构性转移成分来看,黄河流域总体结构性转移增长为-35.0435,相对于全国而言,处于结构性劣势。其中,第一产业的结构性转移增长为-264.1784,在研究期内一直不具有产业结构性优势,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增长率低于三次产业平均增长率,进一步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更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二产业的结构性转移增长为89.5997,于2015年由正转负,说明黄河流域第二产业在2015年以前在三次产业中处于结构性优势地位,2015年后失去结构优势。本世纪初期,全国经济发展处于资源驱动阶段,黄河流域因其先天优势迅速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一度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2010年以来,我国重化工过剩,降产能、去库存成为重要任务,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从资源驱动路径中走出来,工业结构整体仍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占比低,经济逐渐衰落[27]。第三产业的结构性转移增长为139.5352,仅在少数年份出现过负值,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较好,总体具有结构优势。近年来,黄河流域依托其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不断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8]。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情况较好,对黄河流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影响,成为促使黄河流域经济高速发展的积极因素,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不同。具体分时段来看(表1),第一产业在四个时段结构性转移增长均为负值,第二产业的结构性转移增长在2013—2017年这一阶段由正转负,第三产业的结构性转移增长在2009—2012年出现过负值,而后转为正值。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研究期间始终处于结构劣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虽总体发展较好,但近年来第二产业下滑明显,已经不具备产业结构优势,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成为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