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残腔胆瘘的多因素分析》

《表2 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残腔胆瘘的多因素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肝囊型包虫病术后残腔胆瘘的原因及治疗初探》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39例残腔胆瘘患者中,均经治疗后治愈,34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率为87.2%(34/39),中位随访时间为2.2年。随访期间患者均无再胆瘘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包虫直径≥10 cm、术前TBil≥159μmol/L、包虫囊壁钙化、残腔与主胆道相通是术后残腔胆瘘的相关危险因素(χ2=24.04、134.99、87.56、92.36,P<0.05)。见表1。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包虫直径≥10 cm、术前TBil≥159μmol/L、包虫囊壁钙化、残腔与主胆道相通是肝包虫病术后发生残腔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