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第18—23届冬奥会主场馆情况一览表》

《表1 第18—23届冬奥会主场馆情况一览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第18—23届冬奥会开幕式文化创意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近6届冬奥会主场馆建设情况来看(见表1),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技术与设计感明显,从第18—23届冬奥会主场馆的建设图不难看出,6届冬奥会,6个主场馆,风格各异,索契与平昌冬奥会主场馆,流线造型,现代科技感十足,细节均体现着现代科技的成果,尤其是温哥华冬奥会主场馆———卑诗体育馆,原来为弹性薄膜组成的拱形屋顶,为了举办冬奥会,重建改建了屋顶,新增了开合式设计,是北美地区最大的空中支撑穹顶,也是首次在室内场馆中进行开闭幕式的冬奥会;(2)建筑风格均与本国传统文化相吻合,从造型来看,在满足冬奥会开幕式需要的前提下,凸显本国审美风格,长野体育场以功能取胜,其室内210*80 m的空间效果极为震感,拥有可移动的天棚,符合日本简洁设计并强调功能的文化特点;而索契菲斯特体育场则拥有流线型造型与功能庞大的建筑群,彰显着俄罗斯传统大国的审美观念;(3)与本国冰雪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从场馆建设情况来看,传统的欧洲冰雪体育强国,自身场馆资源丰富,举办冬奥会也可以在原有场馆基础上加以翻修或改建,节省了大量场馆建设成本,如盐湖城、都灵、温哥华等,均是利用现有场馆承接冬奥会,冬奥会结束之后,场馆立刻恢复原有功能,未对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但对于一些新兴的冬奥会举办城市,却只能通过新修或临建等形式予以进行,场馆后期运营效益超过了城市承载量,如索契冬奥会场馆“空城”现象,平昌冬奥会更为誉为“最省钱”的一场冬奥会开幕式,其开幕式门票销售情况受到媒体一致诟病,就与其临建场馆无顶棚、场馆温度低有关,所有演职人员与运动员不得不冒着低温参加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