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佛罗里达弓背蚁内共生菌Blochmannia与其他昆虫共生菌以及大肠杆菌基因组特征比较》

《表1 佛罗里达弓背蚁内共生菌Blochmannia与其他昆虫共生菌以及大肠杆菌基因组特征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弓背蚁属蚂蚁初级内共生菌Blochmannia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verage length CDS(bp)1 007 988注:资料来源于Gil等[22]和Degnan等[13].

截至目前已有3种弓背蚁的Blochmannia基因组完成测序,基因组的注释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其基因组特征并推测其功能。与其他昆虫的共生菌一样,Blochmannia为了适应内共生生活,其基因组向缩减方向进化。Wernegreen等[21]首次利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估算了C.pennsylvanicus体内Blochmannia的基因组大小,约在790-813 kb之间,仅有维持其生命必需的最小基因组。Gil等[22]的测序中发现B.floridanus基因组由705 557 bp的环状染色体组成,而B.pennsylvanicus基因组中包含791 654 bp[11],但它们与大多数内共生菌相似,其体内未发现质粒,(G+C)mol%平均含量为27.4%,99.3%的编码序列在大肠杆菌中具有同源性(表1)。Williams等[23]对C.vafer体内的Blochmannia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B.vafer是除脲原体外迄今为止唯一能编码脲酶的细菌,但其缺乏将氨同化为谷氨酰胺或谷氨酸的能力。3种弓背蚁内共生菌Blochmannia基因组特征比较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