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王庄村庙宇修建捐资情况表》

《表2 王庄村庙宇修建捐资情况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清代太行山乡村庙宇变迁与村庄中心的转移——以山西高平王庄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说明:1)本表依据对高平历史文化遗存的实地调查编制;2)本表的文献依据为王庄村发现的碑刻遗存;3)有关本表碑刻具体内容可参见《高平历史文化遗存调查资料汇编》。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雷音寺创修93年之后,成大勇等人组织重修雷音寺。这次重修中,雷音寺社庙的成分进一步增加了。第一,西北角楼原来是僧人的禅室,这次改成了西北角殿,奉祀高禖。高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信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不过在明清时期高平地区,高禖是类似于送子观音和奶奶之类的主管生育的神灵,在很多地方村民基本上都直接称为奶奶。这是一个世俗气息浓厚的信仰类型。禅室改建为高禖殿可以说明僧人在庙中地位下降(碑文中有住持僧人出现,说明庙中仍然有僧人),更主要的是这说明雷音寺的世俗化成分在增加。此消彼长,雷音寺的社庙功能更加显著了。第二,与增祀高禖相对应的是在捐资人名单中出现了女性,碑文中有“唐门任氏、唐门韩氏施檩二根”,高禖信仰作为一种生育神信仰和女性有很大的关系,捐资名单中出现女性很可能和增祀高禖有关。这也可以说明庙宇世俗性的增强。第三,雷音寺的建筑主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东西两个侧殿都增修了,从原来的二间扩建为三间,这说明两侧殿中的三官和高禖的地位在提高,这同样可以说明雷音寺的社庙性质在加强。第四,和康熙创建时期一样,乾隆年间的重修也是由村民发起和组织的,维首共五人,其中有一名唐姓,其余都是成姓,维首结构和康熙时期一样,数量增加两人。这表明即便庙中仍然有僧人,但是庙宇重修的发起、组织和募捐都是由村人完成的。这里虽未提到社,但维首五人或许就是后期碑文提到的五班维社首,庙宇社庙性质已然非常明显。最后,从乾隆年间重修碑和乾隆年间高禖圣像捐款碑中可以看出寺庙重修的经济来源情况。两碑共计捐款捐物人数为36人次,都是本村村民,没有外村和商人的捐款。36人中成姓16人,唐姓(含女眷) 7人,杨姓3人(其中一人两次出现),皇甫姓3人,廉姓、庞姓、李姓、司姓、贾姓和韩姓各1人。这一时期的捐款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除了捐银之外,还有捐物存在。36人次的捐款捐物中4个捐物,1人既捐银又捐物,其余都是捐银。捐银数量最多5两,最少3钱,5两1人,3两1人,2两2人,1两4人,5钱2人(其中一人同时捐物),其他人都是捐3钱。这些捐款捐物者基本应该就是乾隆时期王庄村的大多数村民了。由此可以推测乾隆时期王庄村大概就是三十多户人,而此次雷音寺重修基本上是全村人参与的重修,这也是符合社庙特点的庙宇修建,也即全村所有具有社民身份的人共同参与修建。捐款的大体情况参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