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磁云内高温区域内质子温度与O7+/O6+、QFe和Bt的相关性a)》

《表1 磁云内高温区域内质子温度与O7+/O6+、QFe和Bt的相关性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磁云内局部高温现象的起因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标*的事件,其高温区的持续时间仅为2h

图2给出了ACE卫星在2005年12月31日至2006年1月1日观测到磁云事件的磁场和等离子体数据.由图2可以看出该事件的磁场强度曲线除了在31日12:30附近有个明显下凹外整体呈现前低后高并逐渐升高态势,而温度曲线则在磁场曲线下凹对应处有一个明显的凸起,且温度曲线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这表明该事件温度的发展演化受磁场强度的影响很大,尤其在12月31日12:30~14:45UT间的高温区温度曲线和磁场强度曲线有很好的反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65.另外,质子密度曲线在该高温区也有一个明显凸起,这表明质子密度和温度在该时间段共同受非均匀膨胀的支配.有趣的是图2中的O7+/O6+比值曲线在该高温区也有一个对应的凸起,计算得知该区域质子温度和O7+/O6+比值的相关系数高达0.858,说明这两组数据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虽然该时间段内?QFe?和质子温度没有明显相关性,但是根据王杰敏和冯恒强(2016)的分析,只要在磁云内部的大尺度局部高温区?QFe?和O7+/O6+比值中有一个量和温度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其高温就很可能来源于太阳.那么该磁云内部的大尺度局部高温区是在磁云对应的CME在抛离日冕时就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还是由其本身的非均匀膨胀引起的?或者是两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表1可以看出,该高温区持续时间较短只有2h多一点,而O7+/O6+比值数据的时间分辨率只有1h,考虑到该区间O7+/O6+比值可能会受到附近两个点的数值影响,计算该区间质子温度和O7+/O6+比值的相关系数时用了4个点的数据.尽管这样,用来计算相关系数所采取数据点仍然较少,计算出的相关系数的可靠性就比较低.另外,通过观察该磁云事件的O7+/O6+比值和?QFe?曲线可以发现,这种时间尺度的凸起有很多,而且这个凸起也不在O7+/O6+比值的最大值附近.所以,该高温区的O7+/O6+比值的凸起很可能是偶发现象.如同表1中第3个事件,虽然其磁云内部的大尺度局部高温区温度与O7+/O6+比值和?QFe?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9,并不能代表两者有确定的因果关系,只是因为选取数据点较少而引起的巧合而已.综合考虑该事件的高温区内没有发现磁场重联事件,我们认为该局部高温区也是由磁云的非均匀膨胀引起的.另外,表1中第12个磁云事件和这个事例相似,虽然在高温区温度曲线和O7+/O6+比值呈现出很好的正相关性,但该高温区的成因是非均匀膨胀而非耀斑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