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现今大洋俯冲带增生型、侵蚀型板块边缘的长度与百分比》

《表1 现今大洋俯冲带增生型、侵蚀型板块边缘的长度与百分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碰撞造山带海沟盆地的识别——以雅鲁藏布缝合带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大陆弧发育的增生造山带前缘,海沟盆地陆源碎屑物质通常来自上覆板块陆壳和新生岩浆弧以及俯冲杂岩(Kochelek等,2011;An等,2018).盆地中碎屑颗粒一般为中到粗砂岩,砾岩也较常见,成分以石英、酸性火山岩碎屑为主.来自俯冲杂岩的再沉积的碎屑则一般为玄武岩、燧石、碳酸盐岩和泥岩,粒径可达砾级.海沟盆地内的沉积物并非都能保存下来.在以构造侵蚀为特征的俯冲带,没有任何增生作用,所有的海沟地层及从上覆板块铲刮下来的物质通过前端或底部侵蚀的方式进入俯冲带深部(Noda,2016;Straub等,2020).在现代大洋俯冲带内,沉积物的俯冲总量区别很大:全球来看,现今长度约19%的俯冲带内约30%的沉积物保留在表层,没有进入俯冲通道,因而发育较大规模(大于40km宽)的俯冲增生杂岩;约37%的俯冲带内约20%的沉积物保留在表层,没有进入俯冲通道,仅发育中小规模(5~40km宽)的俯冲增生杂岩;剩下的约44%的俯冲带内沉积物全部进入俯冲通道,为侵蚀型,俯冲增生杂岩不发育(von Huene和Scholl,1991).从地域分布来看(表1),东太平洋78.7%俯冲带为增生型大陆边缘,而西太平洋71%俯冲带为侵蚀型大陆边缘(von Huene和Scholl,1991).Clift和Vannucchi(2004)进一步研究表明,东太平洋地区侵蚀型活动大陆边缘俯冲带比以前认为的更普遍,达54.2%,包括了北智利、秘鲁、墨西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地区;而西太平洋侵蚀型的大陆边缘更是被严重低估了,达90%(Ranero和von Huene,2000;Clift和Vannucchi,2004).相比较而言,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的俯冲带主要以增生型为主(表1),尤其是与喜马拉雅和安第斯山脉伴生的造山带体系(Limonta等,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