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中美诱导标设置间距比较[9,11-12]》

《表4 中美诱导标设置间距比较[9,11-12]》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美公路弯道标志设置浅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美国较中国大陆提早40年进入汽车时代,人因工程和驾驶需求等基础性研究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参与研究的机构有高校、企业、民间行业协会、各州的交通部及美国联邦公路局等,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研究体系,每年都会就新出现的交通安全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官方会依据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对交通安全设施的应用规范进行及时修订,持续改进道路交通安全。中国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40年才走完的道路,几乎是跑步进入汽车时代,导致在思想观念上造成了长期的“重建设,轻管理”。现行交通设施应用规范还停留在国内10年前的科研成果上,比如国内还在以弯道偏角大小作为判别是否需要设置诱导标的依据,且诱导标设置密度的依据是将进入弯道前的设计速度作为唯一判定标准,而没有综合考虑弯道曲率半径以及弯道内的限速等。笔者根据现行的中美交通设施规范,就弯道内诱导标的尺寸及设置间距进行对比,结果如表4、表5所示。由表4、表5可知,在同等级公路条件下,美国设置诱导标的尺寸远大于我国规范要求,最大的面积差了3倍;而在同等设计时速下,美国设置诱导标的密度高于我国,在设计速度为120 km/h道路上,设置密度高了接近1倍。更大的标志尺寸和更短的设置间距,意味着给驾驶者提供了更远的识认距离,更准确的弯道线形轮廓信息,驾驶者有更长的操控安全距离,更精准的弯道曲率判断,也就有了更安全的驾驶条件。在道路基础建设上,国内已经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但在交通安全、效率、管理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要想在这些交通软实力上迎头赶上,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基础研究梯队和体系,另一方面可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快速提升我国在交通设施的应用管理水平,以匹配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的道路使用及交通运输规模。目前,GB 5768.2—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正在进行大的修订,从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中看到偏角已不再作为弯道诱导标的设置依据了,诱导标的间距设置是按照弯道半径的不同作出了规定。虽然和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说明标委会的专家们已看到了其中的问题并开始着力改进,相信随着这一新版本的发布,国内公路标志设置将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