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关系内聚的类型比较》

《表3 关系内聚的类型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信息技术与乡村创业组织的创新实践》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一是家族主义的分层管理,关注“自己人”为核心的共同体建构。这一管理要求每个成员都能找到依附于共同体中的位置,并建立与权威中心取得“关系”的结构。案例中,小杜将公司的项目进行模块化分解,建立不同功能的区隔单位,并交由不同团队承担。同时,公司将“自己人”安插为每个团队的负责人,共同占有公司股权;然后让“自己人”以单位制建立专属的团队,通过“背业绩”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他的公司管理分两级:一是核心层,为公司的决策层和管理层,由“自己人”组成———直系,近旁系亲属和发小;二是边缘层,承担公司的主营业务,由大学同学、技术人员和外来农民工组成。在这样的分成制度下,每个“自己人”只有参与共同体福祉的实现,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威,拥有话语和业绩分享的优先权。这就需要建立基于利益共享的团队,拥有荣辱连带的协作单位,共同参与单位内部的竞争。这就表现为逐级递推的动力谱系:自我奋斗—团队协作—共同体荣誉。其运行包括两种方式:一方面要求成员不断努力证明自己来维系和再生产;另一方面在公共层面为个体提供持续动力。这种在“公”的连带性和“私”的自主性之间建立联结,背后的力量正是共同体的结构性作用。通过组织化方式,实现有效的监控———奖励“先进”、惩罚“落后”。二是基于平台的绩效考核,建立“崇公抑私”的分配规则。通过网络平台制定详尽的考核指标,将传统村落共识的价值与公司的管理体系进行匹配,从而促进公司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制度型企业的混合导向的动力机制强调以共同体的“大家”约束私利取向的“小家”;将个体的奋斗行动提升为推动整个共同体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奖惩体系,通过平台将工作业绩转化为信息流的传递和回馈,并为公司整体布局提供有力且隐性的中介。案例中小杜成立了非公党建组织和精神文明岗位,将上级精神进行任务分解,作为员工的绩效考评依据。同时,他通过指标量化业绩———让他们“对外合作,对内竞争”。为了绩效增量,团队需要不断拉订单,取得外部资源;同时,为了分配更大蛋糕,就要与其他部门竞争。每个部门的经理(自己人),每天都要更新平台业绩,并据此获得项目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