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常见物理、化学、生物诱变技术汇总》

《表1 常见物理、化学、生物诱变技术汇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构建:从诱变育种到全基因组定制化创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诱变育种(mutation breeding)是在人为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的方法,长期以来在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诱变育种手段通常包括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生物诱变[30](表1)。物理诱变主要采用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诱发变异;化学诱变主要利用烷化剂、碱基类似物、移码诱变剂、脱氨剂和羟化剂等化学物质诱发变异;生物诱变主要包括噬菌体、质粒、DNA转座子诱变和原生质体融合、DNA改组、基因组重排等能够显著提高基因重组频率的诱变技术。诱变产生的突变随机性大、且在全基因组范围分布稀疏,存在大量的无义突变,因此,采用诱变育种技术获得理想性状的微生物往往花费时间长、工作量大,是一种典型的“以时间(人力)换水平”的策略。尽管如此,由于诱变育种技术采用非理性的手段,理论上不需要任何先验的微生物代谢网络结构及其调控的知识,对于没有基因操作手段的微生物,或者具有非转基因(non-GMO)需求的应用领域(如食品),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直被作为MCFs开发的最重要的手段,目前也仍然是微生物技术科研和发酵产业最为常用的育种手段之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青霉素菌株的选育,1943年,研究者从霉甜瓜中分离得到一株产黄青霉NRRL-1951,其青霉素产量为60 mg/L,在长达50年的人工选育后,产黄青霉的青霉素产量已经达到70 g/L[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