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广西及12个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水平情况》

《表6 广西及12个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水平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广西蚕桑产业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基于2016年广西主产区生产数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从创造地转移到实际生产中,促使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4]。根据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实践经验总结得出:蚕区发展水平、信息传播渠道不同,应该根据产业发展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转化方式,激发不同创新主体的内在潜力,即“人尽其成、果尽其用”。从生产器具上看,根据统计数据的计算显示(表6):全区方格蔟应用率为66.80%,其中高于和低于全区总体水平的地区数量呈现各50%的局面,其中南宁市(62.90%)、梧州市(34.70%)、崇左市(43.08%)、贵港市(22.69%)、玉林市(36.32%)、钦州市(59.82%)低于总体水平,而桂林市(74.87%)、来宾市(80.88%)、柳州市(86.17%)、贺州市(73.69%)、百色市(99.90%)、河池市(98.07%)高于总体水平。另外,科技成果转化不仅单纯依赖于加强持续稳定的科技成果供给,也需要培养专业化的新型种养主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实际情况和培训实践经验来看,每次技术推广培训班1个养蚕户仅会派出1位家庭成员参加,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也是参照这个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即人均培训次=培训人次/养蚕农户。进一步对人均培训次数的分析,全区总体水平为0.15人次/户,基本上可以说1户1年基本还未能达到培训1次的基本要求。各地市情况也并不乐观,除了崇左市(1.21)和贺州市(1.10)两个市超过1人次/户外,其余的地市都在1人次/户以下,而低于平均水平的南宁市(0.05)、来宾市(0.08)、玉林市(0.01)和贵港市(0.07)接近于零,表现出部分蚕农未接受过培训的现象。以上分析也说明培训的力度与涉及面太低,严重影响蚕农素质的提高和成果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