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民国建筑发展重要事务表(作者整理)》

《表1.民国建筑发展重要事务表(作者整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古物的聚焦——1936年中国建筑展览会民族认同的策略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911年民国成立后,伴随着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建,城市建设也于二三十年代步入黄金发展阶段。1927年,提出南京首都计划。几乎同时,上海市也提出大上海建设计划。此外,广州、天津、北京、武汉等国内各城市也纷纷开展城市建设运动。尤其是上海,它不仅是国内的经济、文化和工商业中心,更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启蒙地。正如清末民初文人田光所言:“时人谓上海、北京为新旧两大鸿炉……故一切新事物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所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1]上海的建筑事业与上海市乃至民国的发展同步,1927至1937年步入黄金阶段。根据国内重要的建筑学专家郑时龄教授领衔编纂的《上海文献汇编·建筑卷》(共35册)文献资料,民国上海建筑发展的重要事务大多发生于黄金十年。(表1)[2]而1936年在上海市博物馆和中国航空协会举办的中国建筑展览会则意在将当时建筑界所取得的成绩展示给众人,以期挽回各界精英和社会大众对国内建筑事业发展的信心,重构民族身份认同,而这种雄心从展览会中古建筑类展品的角色意义也可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