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重大传染病疫情常见传播途径、病原体及检测方法》

《表1 重大传染病疫情常见传播途径、病原体及检测方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能力建设指导原则》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风险评估负责人应熟悉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施及设备、操作规程以及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应依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5],对拟从事的病原体检测进行风险评估。应考虑(但不限于)下列内容[6]:(1)已知或未知生物因子的特性,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级和种类,如埃博拉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等,属于危害程度第一类;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孢杆菌、肺综合征汉坦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属于危害程度第二类;(2)宿主来源;(3)传染性;(4)传播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血液传播等。能引起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已知病原体传播途径见表1,有些病原体存在多途径传播,如布鲁菌可经气溶胶、粘膜接触和破损皮肤途径感染;(5)易感性(易感人群);(6)感染潜伏期;(7)感染剂量;(8)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9)在环境中的稳定性(选用有效消毒剂);(10)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等[7]。在病因不明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时,应及时按照国家主管部门制订的生物安全指南,进行风险评估[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