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贵州省坡度与洞穴、河网密度关系表》

《表3 贵州省坡度与洞穴、河网密度关系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喀斯特洞穴空间分布与河网密度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除岩性、构造、气候外,贵州省起伏较大的地形也控制着洞穴及水系的分布。在海拔上洞穴分布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4]。以贵州省STRM330 m DEM为基础数据提取各洞穴点所处坡度,并按[0°,6°]、(6°,15°]、(15°,25°]、(25°,35°]及(35°,90°]分组统计,其结果显示洞穴点多分布在25°以下区域,数量多达3 536个,占总数的73.84%(表3)。其中坡度在6°~25°的洞穴数量最多,占总数的62.46%,总体呈现“中间多,两头少”,这与喀斯特地区锥状地貌密切相关。河网密度在坡度为0°~6°处取得最大值,在6°~35°逐步增大,而到35°以上减小,这与山区水系的发育特征有关,在平缓区域河流更倾向于横向发育,形成辫状河,河网密集,而往谷坡两岸次级水系由少逐渐变多,在达到一定范围时次级水系不发育,河网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