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福建省马面山岩群划分沿革简介》

《表1 福建省马面山岩群划分沿革简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福建建瓯地区马面山俯冲增生杂岩的厘定及其意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马面山群在1∶20万建瓯幅区域地质调查时,福建省区域地质测量队(1974)多将其划归为建瓯群上亚群龙北溪组,划分3个岩性段,时代归为前震旦纪。孙大中等创建马面山群(1),包括东岩组、龙北溪组,时代归属中元古代。李兼海等将该套层位划分为东岩组、吴墩组、龙北溪组,时代置早震旦世与晚震旦世早期。庄建民等及新一版福建省地质志将其划分为大岭(岩)组、东岩(岩)组、龙北溪(岩)组,时代置新元古代(表1)。不同学者对该套层位及其分布区域的构造性质提出不同认识及观点,汪新认为绿片岩为蛇绿混杂岩的蛇绿岩块,形成于加里东期浙闽碰撞造山带构造环境[1]。李继亮提出早古生代弧后混杂带看法[2]。王鹤年等认为绿片岩的形成在夭折裂谷环境[3]。张达提出在岛弧的基础上产生了弧裂谷观点[4]。潘桂棠提出俯冲增生杂岩带的观点[5]。任纪舜提出陆内造山的观点[6]。2017年完成的1∶5万建瓯市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图1),采用“造山带混杂岩”地质填图方法,对原划分为新元古代“马面山岩群”进行重新调查研究,认定该岩石组合是由洋板块地层系统经历洋陆转换后形成的一套非史密斯地层[7],厘定为“马面山俯冲增生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