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

《表2 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渐新世的构造体制转换与剥露历史:来自哀牢山南段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D为采样海拔;n、Ns、ρs分别表示磷灰石单颗粒数量、自发径迹数、自发径迹密度;238U表示样品238U浓度;Dpar为样品径迹直径;P(χ2)为χ2的检验值;A是样品中值年龄;N表示围限径迹长度数量;ML代表平均围限径迹长度;std.Dev是围限径迹长度标准偏差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见表2,采用Radial Plotter软件分析,获取样品中值年龄和单颗粒年龄放射图(Vermeesch,2009),并制作年龄分布直方图(图4)。年龄数据分析示意结果见图4、图5和图6。当磷灰石样品年龄通过泊松分布检验概率(P(χ2)>5%)时,表明样品单颗粒年龄属于同一组分,未通过时属于混合年龄(Galbraith,1981)。本次实验分析中,样品A-1、A-2、A-3、A-4、A-6和A-10的单颗粒年龄数据未通过P(χ2)检验,但样品的围限径迹长度分布普遍呈现为短而窄的单峰式特征(图6),峰值均位于13~15μm之间,其中样品A-1和A-2具有略宽的负偏特征(图6),所有样品总体表现出未扰动基岩类型(Gleadow et al.,1986),据此推测样品可能是经历了单调的冷却过程(Ventura and Lisker,2003);LA-ICPMS测量时,238U浓度微区测试结果可能不均匀导致磷灰石单颗粒年龄偏分散,也可能造成P(χ2)检验这一标准不再适用(Hasebe et al.,2004;Pang et al.,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