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汶川地震遥感多参量异常的时空信息统计》

《表2 汶川地震遥感多参量异常的时空信息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汶川地震前多圈层短—临遥感异常回顾及其时空关联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探讨不同时间尺度下多圈层、多参量遥感异常显现的总体时空特征,整理了各异常分阶段显现的时间、位置信息,罗列了与异常参数相关的参考文献(表2)。为便于表述,定义中期M(3个月—4年)、短期S(10天—3个月)、短临SI(1—10天)和临震I(<1天)共4种异常时间属性。可见,盖层异常整体显现最早,均存在短期乃至中期异常;大气层异常除AOD、LC仅存在短临或临震显现之外,其余也有短期乃至中期异常;电离层异常显现最晚,除电磁场、电场存在短期异常外,其余均为短临异常显现。从异常显现的空间位置来看,盖层、大气层的遥感异常与震中及LMSFs的空间对应性较好;电离层异常则多集中于震中南部磁赤道附近,且空间范围较大,与LMSFs空间关系不明显。以1 a为时间窗长对异常显现的最早时间进行逐年统计(图1(a)),可见:随时间临近发震年,年度遥感异常的总量逐渐增多;2007年及之前,盖层、大气层偶有异常显现,而电离层无异常显现;2008年,3个圈层的遥感异常显现均十分活跃。再以1 m为时间窗长,对2008年1—4月显现的遥感异常进行逐月统计(图1(b)),表明,2月份开始,大气层、电离层的遥感异常显现均不断增加,盖层异常数量有起伏。进一步考察5月份异常情况可见(图1(b)):5月5—11日,3个圈层的遥感异常均最为活跃;之后相对减少,随之地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