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文昌A、B凹陷不同沉积环境下烃源岩及原油中二环倍半萜烷生物标志物相对含量》

《表3 文昌A、B凹陷不同沉积环境下烃源岩及原油中二环倍半萜烷生物标志物相对含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不同沉积环境下烃源岩和原油中长链三环萜烷、二环倍半萜烷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前文所述3类烃源岩及相关原油的二环倍半萜烷也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特征,从指纹对比图、各参数相对比值分布特征可辨别这种差异性(图3,表3,图6)。B凹陷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中高含8β(H)-升补身烷,低含重排补身烷、8β(H)-补身烷和8α(H)-补身烷,8β(H)-升补身烷/4,4,8,8,9-五甲基十氢化萘的比值最高可达19.889,平均值也达到了10.663;原油中二环倍半萜烷的色谱—质谱图特征及参数相对比值继承了这一特性,仍以8β(H)-升补身烷含量最高,其次为重排补身烷、8β(H)-补身烷和8α(H)-补身烷,但8β(H)-升补身烷/4,4,8,8,9-五甲基十氢化萘的比值有所下降,最高为6.919,平均值为2.750(图3,表3)。B凹陷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及相关原油中,8β(H)-升补身烷和重排补身烷的含量均居中,8β(H)-升补身烷/4,4,8,8,9-五甲基十氢化萘值平均值分别为2.345和3.0,虽分别低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及相关原油,但整体上仍以8β(H)-升补身烷为优势(图3,表3)。A凹陷恩平组浅湖相烃源岩及相关原油中,则以含重排补身烷含量占优势,特别是4,4,8,8,9-五甲基十氢化萘含量很高,而含较低的8β(H)-升补身烷和8β/8α(H)-补身烷,烃源岩及相关原油的8β(H)-升补身烷/4,4,8,8,9-五甲基十氢化萘值很低,平均值分别为0.231和1.27,均低于文昌组2套烃源岩及相关原油(图3,表3)。对4,4,8,8,9-五甲基十氢化萘/8β(H)-补身烷值和4,4,8,9,9-五甲基十氢化萘/8β(H)-补身烷值统计发现,3类烃源岩及相关原油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均表现为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及相关原油比值最低,其次为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及相关原油,而恩平组浅湖相烃源岩及相关原油相对比值最高(表3)。据前人研究,重排补身烷的形成机理可能与重排甾烷和重排藿烷相似,主要与源岩中黏土矿物的催化重排有关,因此重排补身烷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沉积环境相关[28-29]。在重排补身烷与补身烷相对比值绘制的交会图版上,3种具不同沉积环境和母质来源的原油分别落在不同的区域[图6(a)],同时4,4,8,8,9-五甲基十氢化萘/8β(H)-补身烷与Pr/Ph交会图版也很好地区分这3类原油[图6(b)],证实二环倍半萜烷可表征沉积环境,表明二环倍半萜烷可作为研究区较好的油—油对比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