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 土壤与秸秆全磷、全氮含量的相关性》

《表1 1 土壤与秸秆全磷、全氮含量的相关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施肥和水位对土壤-水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SN、SP、SC、SS代表土壤氮、磷、碳、硫,PN、PP、PC代表秸秆氮、磷、碳,Pearson相关系数正、负值分别表示正、负相关,*和**分别表示显著水平为0.05和0.01。

从生态化学计量比来看(表1),本研究中土壤C∶N值变化区间8.41~10.79(如果是土壤有机碳,比这值更低),变化范围很小。另外,土壤C∶S、N∶S值在3种施肥处理下变化不显著(表1),其原因是稻田土是一种长期水淹的熟化土。本研究稻田土壤N∶P值(1.07~2.47)变化相对较大,且其值远低于中国与世界平均值,其中中国和世界土壤的N∶P平均值分别为9.3和13.1,这说明粘性红壤肥力持久性不好(Cleveland et al.,2007;Tian et al.,2010)。此外,土壤N∶P值代表土壤养分含量平衡状态,本研究显示(表1),施加高量有机肥和常量有机肥处理的土壤N∶P值明显大于化肥处理的。这说明施加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性状(张雅蓉等,2016)。土壤P∶S值变化大,这说明土壤P、S处于解耦状态,具体机制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还说明(表1、表2),施肥明显改变了秸秆养分吸收,这是因为土壤养分含量的改变影响秸秆元素的代谢。比如安卓等(2011)发现,添加氮素能降低长芒草的N、P重吸收,袁伟等(2010)研究发现,氮养分来源不同会影响秸秆生态化学计量比。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秸秆P含量与土壤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顾大形等,2011)。本试验表明,秸秆P含量与土壤P含量显著正相关,秸秆N含量与土壤N含量显著负相关。这与丁凡等(2011)、王飞等(2017)的研究不一致。这说明秸秆吸收养分会选择性的吸收,不同土壤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吸收含量,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秸秆C∶N值(除高量有机肥处理外)和N∶P值差异不显著,这反映了水稻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而秸秆C∶P值随着有机肥的施加而增加,其原因是本次施加有机肥是秸秆,水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相对化肥较慢,而导致秸秆含量较低。据报道,水稻秸秆理想N∶P值为5.7(Witt et al.,1999),本研究水稻秸秆N∶P值变化范围为5.41~6.81。这说明本研究水稻养分含量充足,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