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70—2019年所收录科研论文和会议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

《表1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70—2019年所收录科研论文和会议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引文分析的诺贝尔奖级科学家遴选——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详解》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引用究竟代表了什么,以及如何去解释引用的统计数据是长久以来人们争论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引用代表了论文的重要性或者受欢迎的程度。20世纪领先的科学社会学家Robert K.Merton先生就把引用参考文献称为“一种同行认可的行为”[5],认为引用是科学系统中用来偿还知识债务的货币,只有对作者的科学研究有贡献的文献才会被作为参考文献列在其文章的末尾。他同时强调引用参考文献是研究人员规范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经过考虑的、正式的强制性活动,是科学共同体所遵从和出于学术道德所必须的行为。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引文分析能够用来识别那些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很多已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数领域中,论文或者科研人员获得的引用频次与同行之间的认可程度都存在着正相关[6-8]。所以赋予“引文桂冠奖”此项殊荣的其实并非科睿唯安,而是科学家的同行———全球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他们通过在论文中引用“引文桂冠奖”得主的研究成果,认可其在该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及对他们的科研所产生的推动和影响。引文的分布并不符合正态的高斯分布,而是呈现偏斜性规律,也就是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9]。加菲尔德先生曾经指出20%的论文可能贡献了80%的引用[10],后来亦有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讲,可能需要更多比例的论文才能贡献其80%及以上的引用[11]。同时应该看到,引用行为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一旦获得过引用,一篇文章可能在未来更容易获得引用,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累积优势、优先依赖,默顿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12],这种现象进一步拉大了高引用论文和其他论文的差距。表1统计了1970—2019年科研论文(article)和会议论文(proceeding paper)的被引情况。Web of Science平台共有将近4600万篇文章,只有2篇文章获得了10万次以上的引用;200多篇文章获得了1万次以上的引用;4800多篇论文被引用了超过2000次,也就是大约有万分之一的论文获得2000次以上的引用,获得1000次以上引用的论文也仅有18000多篇。可以看出,论文想要获得高引用次数的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