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上海地区历史上部分重要民俗节庆》

《表1 上海地区历史上部分重要民俗节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乡村振兴视野下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流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根据《中国民俗大系·上海卷》及相关文献整理,表中未列出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全国通行的重要传统节日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上海与周边的江浙地区是一个整体,逐渐形成了典型的中国江南农耕文化。从耕作方式来看,稻棉耕作文化与渔耕文化并存。江河纵横以及滨江靠海的良好自然环境造就了上海成为鱼米之乡,成为明清棉花种植及纺织业中心,也造就了上海海盐业的发达。从村落布局来看,乡村的房屋、农田、河浜、堤岸、道路、坟地、庙宇、祠堂等自然和人文景观错落有致,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水乡生态图景,这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格局[2]。从生活方式来看,人们以村镇为主要聚居地,彼此协作共存,以“熟人社会”的形态共同生活,而民俗节庆是这种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上海农耕文化根植于吴越文化,在融汇各种文化基础上逐步形成,与中国农耕文明相关的主要风俗习惯都在此得到传承,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节庆也得以弘扬。全国性的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都一直传承着。地方性的民俗节庆如城隍庙会在上海异常兴盛,明代中叶后,各乡镇几乎均建立了城隍庙,至清代中叶,松江府、太仓县所辖的各县与主要市镇也都修建有城隍庙宇,使城隍信仰得到广泛普及。具有明显渔耕文化特色的妈祖信仰以及各类迎神赛会也在上海十分兴盛。根据上海县志记载,明清两代经修葺、增建和重建后供奉妈祖的庙宇有南圣妃宫、上海天后宫(清代,妈祖被朝廷敕封为天后,妈祖庙遂被称为天后宫)等好几座,在今天上海的金山、奉贤、南汇、川沙、宝山、崇明等地区也建有数量众多的妈祖庙。此外诸如关公庙、财神庙、观音庙、土地庙、刘猛将庙等也遍布明清时期上海的各个乡镇,仅青浦县金泽镇的庙宇就达四十多座[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时的县府治所所在地,虽然名义上是城市,商业相对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农村有些不同,但在近代西方意义上的城市引入中国之前,这些城市总体上可看作是农耕文化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其内在本质还是属于农耕文化范畴。表1列举出当时部分民俗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