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多组分纱与纳米纤维包缠纱性能对比》

《表2 多组分纱与纳米纤维包缠纱性能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一种纳米纤维包缠纱纺纱装置的开发与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棉莱赛尔黄麻混纺粗纱干定量4.68 g/10 m,粗纱捻系数82.68。混纺粗纱从粗纱管上退绕,依靠假捻器使混纺粗纱的捻度保留原来的2/5,高压静电调节到26 kV,静电纺丝液按照10%的质量分数将聚丙烯腈溶于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纺丝槽长度26 mm,宽度6.5 mm,矩形纺丝槽与粗纱的垂直间距设计为6.5 mm,粗纱与接受器之间的垂直间距设计为5.5 mm,依据气泡静电纺丝原理获得细度为310 nm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在假捻器的旋转退绕下聚丙烯腈纳米纤维会均匀地嵌入棉纤维、莱赛尔及黄麻纤维之间的间隙中,未被嵌入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直接聚集到接收器上。纳米纤维嵌入纱体后,直接进入到85℃的烘箱环境中,再沿着粗纱导条辊进入集聚口后实现粗纱须条的牵伸(细纱捻系数390),并完成棉/莱赛尔/黄麻45/35/20混纺纱卷绕工序,成功开发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包缠的棉/莱赛尔/黄麻45/35/20 32.4 tex纱。该包缠纱与棉/莱赛尔/黄麻45/35/20 32.4 tex混纺纱(以下简称多组分纱)的性能对比测试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发现,多组分纱与包缠纱的对比结果与4.1中纯棉纱及其包缠纱的对比结果完全相似。说明本研究开发的装置用于加工纳米纤维包缠纱的适用性强,纺纱性能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