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各种因素对中国就业变化的贡献(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数据)》

《表4 各种因素对中国就业变化的贡献(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数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制造业就业、国际贸易与中国》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中国。国际劳工组织(ILO)有关中国制造业的就业数据与WOD的就业数据差异很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数据显示,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新增就业岗位约3230万个,而WIOD的数据为6000万个。Lardy(2015)认为,由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城市和农村的数据质量及数据可得性不同,因此无法很好地计算中国制造业的就业情况。Lardy的估值更接近于国际劳工组织(ILO)数据,而不是WIOD数据。WIOD似乎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低估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所以我们决定使用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就业数据(表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