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南海东北部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线虫丰度百分比与其他海域的比较》

《表4 南海东北部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线虫丰度百分比与其他海域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南海东北部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4可知,各个研究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均有差别,与其他研究海域相比,本研究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均低于其他海域,各研究海域出现差别可能由两个大方面引起:其一,与筛选时所选择的网筛孔径大小有关;其二,与采样地的沉积物类型有关(表1)。从总体中国的四大海区来看(忽略网筛孔径大小的影响),除个别研究海域外,南海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普遍低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就南海海域看,不同研究区域丰度也有差别,目前在南海已研究的海域中,丰度最高的为南海芽庄湾(Pavlyuk et al,2006),为(1034.6±450)ind./10cm2,筛选所用网筛孔径为63μm;最低值则是王家栋等(2009)所统计的南海近海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56±56)ind./10cm2,所用网筛孔径为31μm。我国目前对于深海区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较为薄弱,杨俊毅等(2005)对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区小型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其所统计的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34.1ind./10cm2;王小谷等(2013)统计了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东、西两个小区域,发现东小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104.4±20.48)ind./10cm2,线虫的平均丰度为(97.23±19.51)ind./10cm2,西小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40.26±25.84)ind./10cm2,线虫平均丰度(36.78±25.08)ind./10cm2;史本泽(2016)统计了西太两个深海区,西太冲绳海槽深海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303.7ind./10cm2,线虫丰度为209.8ind./10cm2,西太雅浦海山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216.1ind./10cm2,线虫丰度为199.8ind./10cm2。以上研究海域的水深大都在3000—5500m,其中只有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区两个站位水深较浅,为1906m和2405m。但无论是水深方面还是沉积物类型方面,与本研究最为相似的为刘晓收等(2014)所统计的南海北部深海海域,其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566.12±635.61)ind./10cm2,线虫的平均丰度为(536.21±593.48)ind./10cm2,高于本研究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224.3±52)ind./10cm2。前者研究海域水深87—1600m,沉积物类型为砂、粉砂、粉砂质黏土,所用网筛孔径为31μm;本研究水深273—1417m,沉积物类型为砂质粉砂、黏土质粉砂,所用网筛孔径为42μm。由此初步推测,两研究海域丰度值差较大的原因与水深关系不大,而与所选用的不同大小网筛及沉积物类型有关。本研究样品在分选的过程中发现南海深海的线虫以及其他小型底栖动物个体较小,从线虫的个体干质量也可以看出线虫体型偏小,因此选择网筛孔径比较大时可能造成了不必要的流失。建议在分选深海区域的样品时选用31μm孔径的网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