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随勘查和采矿深度增加各类型矿床损失和耗竭[10]》

《表1 随勘查和采矿深度增加各类型矿床损失和耗竭[10]》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深部找矿基本问题及方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当前剥蚀面之下各类金属矿床的近似垂直范围,约等于预计的矿体垂直范围,且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变化较大(图2)。例如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不同类型热液矿床形成的深度范围变化很大,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深度在50~1100 m范围,如果流体含有CO2,深度可以增至1500 m[8];热液脉状矿床的成矿深度为0.5~4.5 km;与花岗岩有关的脉状钨-锡-钼矿床的成矿深度为1.5~5 km,形成深度可延深至8 km[8];斑岩矿床的成矿深度为1~6 km,最大形成深度达9 km[8]。矽卡岩矿床的形成深度为1.5~12 km[8]。随着勘查和采矿深度增加,各类型矿床的损失和耗竭也不同(表1)。勘查和开采至地下10 m左右,沉积类矿床的估算损失达到60%~70%以上;勘查和开采至地下500~1000 m时,绝大多数的沉积类和火山热液类矿床已损失殆尽;勘查和开采至地下5000 m时,斑岩型矿床(Cu,Au,M o)估算损失达到95%以上,中温热液脉状贱金属矿床(Pb、Zn、Cu)的估算损失为70%~80%,变质岩中的造山型金矿床的估算损失为20%~30%。而对于内生金属矿床,矿化总规模取决于含矿岩体规模、形状及矿体保存程度,即矿体侵蚀截面深度。因此,不同类型矿床有不同的成矿深度,并非矿区范围内所有的深部都有矿,找矿并非越深越好。受高成本和复杂的开采技术条件所限,大规模、高品位矿床(体)才是深部找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