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9 温光与产量及其构成的关系》

《表9 温光与产量及其构成的关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晚稻生长特性和温光利用差异》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和**分别表示在0.05和0.01水平上达显著相关。

水稻生育期直接决定光合产物积累时间,并间接决定灌浆结实期环境因素和籽粒的灌浆充实过程从而影响产量[20]。在正常抽穗成熟的条件下,水稻产量与生育期呈正相关(R2=0.1457*,图1),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类似[21-22]。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本研究所选用的不同类型优质晚稻在长江下游两个生态区(纬度)种植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和每穗粒数的改变,其中高纬度点有效穗增加,每穗粒数降低,由于前者增幅大于后者(表2),因此,最终产量仍是高纬度点高。分析温光与产量及其构成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晚稻产量与各生育阶段累积太阳辐射均呈正相关,与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太阳辐射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表9),说明太阳辐射是水稻产量形成的源泉,水稻产量的形成除受自身遗传基因控制外,环境因子中的光照辐射对其影响显著[23-25]。不同类型晚稻在产量形成过程中的温光累积量存在明显差异(表7)。在安徽庐江和浙江富阳种植时,晚籼稻灌浆期累积的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差异达显著水平,晚粳稻仅有累积太阳辐射差异达显著水平。由此推测,造成两个纬度试点间晚籼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灌浆期累积的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差异,晚粳稻产量主要受灌浆期累积太阳辐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