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早成岩阶段划分标志》

《表3 早成岩阶段划分标志》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山东莱芜盆地西北缘古近系半固结含水岩组的特征及其成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前文所述,中新世以来,受喜马拉雅构造影响,莱芜盆地持续抬升,古近系地层上部碎屑沉积物上覆第四系厚度为20~30 m,且未发生埋藏深度持续增大情况。除去因压实作用地层厚度缩小及中新世以来古近系沉积表层风化剥蚀等因素,现阶段埋藏深度(本次施工钻探深度小于220 m的含水岩组),便是古近系地层上部碎屑沉积物埋藏深度最大值状态。前人研究表明,在莱芜盆地180~210 m深度范围内,大地热流值48.1 mW/m2,地温梯度20.0℃/km(白嘉启等,1998)。由此可得,碎屑沉积物在200 m埋深处,地温值远小于65℃。通过山口北村ZK01钻孔岩心实物地质资料、岩性描述记录,可以初步判断:古近系地层上部碎屑沉积物在沉积伊始便在其上覆水体或沉积层重荷之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物理压实成岩作用及少部分由于孔隙溶液矿物质沉淀胶结成岩作用。结合表3的早成岩阶段划分标志(纪友亮等,1995;Morad et al.,2000;张金亮等,2013),可初步判断本次钻探220 m以浅含水岩组均处在早成岩阶段A期。即砂砾岩多成弱固结-半固结状态,碎屑颗粒多成点状接触,仅在砂砾碎屑颗粒表面见纤维状、栉壳状碳酸盐岩胶结物环边,原生孔隙保存较好。部分砂砾石继承的溶孔、溶洞与碎屑颗粒间的原生孔隙均可成为地下水的赋存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