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研究区储层水敏损害实验结果表》

《表2 研究区储层水敏损害实验结果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库车阿合组致密碎屑岩储层速敏效应形成机理及其差异因素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库车北部构造带阿合组7口井进行了速敏室内评价实验(表2),损害率在27.7%~70.9%之间,平均46.4%;临界流速最小为1.32 m/d,最大15.04 m/d,平均3.76 m/d。平面上流速敏感性损害程度差异明显,中心井区的速敏最强,其次是东部井区,西部最低。基于不同井区速敏曲线特征(图1),大致可以将研究区块流速敏感性分为:快速下降型、先升后降型和快速上升型3种类型,其中快速下降型主要分布在西部井区的KZ1井和中部井区的YN5、YN4,结合前面研究可知,其速敏特征曲线产生原因主要是西部和中部井区物性极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由CT扫描结果可知,储层连通性要明显差于东部,喉道较细小,主要呈片状、缩颈状和裂缝状。因此,细小的岩浆岩溶蚀颗粒极容易被喉道捕集,形成堵塞,导致渗透率快速下降[13-15];先升后降型速敏主要发生在东部井区的TD2井,其地层物性优于西部,属于低孔低渗类型,由于流速的变化,一部分微孔隙中的杂基填隙物被冲刷出,渗透率可能会出现小幅度的增加,但随着地层流体长时间流动,杂基填隙物在更狭窄的喉部积聚,建立稳定的桥堵后,渗透率开始下降[16];快速上升型速敏主要发生在东部的MN1井区,由于构造抬升作用,埋深较浅,孔渗性最好[17],为中高孔渗储层,岩心颗粒胶结较弱,连通性较好,孔喉尺寸大且多呈缩颈状,驱替过程中流速增加时,有明显出砂现象,说明岩心中的松散颗粒因无法被喉道捕集而被流体冲出[18-19],造成渗透率大幅上升,并随可驱出微粒数量的减少而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