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创伤后低体温干预阶段及各阶段干预措施类型的比较》

《表2 创伤后低体温干预阶段及各阶段干预措施类型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系统评价和文献计量法的创伤后低体温护理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分析归纳发现,创伤后低体温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9个方面:(1)单一或多种复温措施的干预,国内在该方面研究较多,但与国外研究相比仍存在差距。其中,国内外创伤后低体温干预阶段及各阶段干预措施类型间的比较,见表2。(2)对创伤后低体温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目前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与患者自身相关的因素(如有无头部损伤、创伤严重程度、GCS评分、抵达时呼吸频率和收缩压大小等)以及与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如冬季、救护车内温度、输注液体温度、坠落高度、使用镇静剂、气管插管等)。(3)构建创伤后低体温护理管理流程(或方案)及临床应用,其中包括国外以Lowa循证护理实践模式为基础的分级方案的构建及应用(1篇)以及运用护理质量管理工具方案的实施(1篇)。(4)军事护理:以损伤控制性复苏理论为指导的战创伤低体温患者的转运及护理;损伤控制复苏(DCR)最初是针对需行外科手术的严重战创伤伤员采取的综合性救治策略[13],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进一步完善了战伤损伤控制措施,其中包括伤员体温过低的防治。从纳入的文献看,关于军事护理主要集中于:制定简单、可行的战时低体温预防方案;研制和开发适合战地使用的复温措施;战时空中转运、陆地转运时的复温。(5)认知和教育培训,国内外研究均涉及关于医护人员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此外,国外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建议开展全民的低体温预防培训[14],尤其是针对创伤患者受伤后第一时间可能遇到的施救人员如警察、消防队员、专业司机和教师等。(6)创伤后低体温患者的院前救护,既是患者入院治疗的重要基础,又对及时改善患者体温变化、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国内研究者进行了一项针对院前影响因素的调查,但针对院前危险因素,我国急救人员应采取的预见性复温措施以及新型、便携保温材料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15]。国外的研究重点除院前复温措施的应用效果外,还涉及院前低体温预防措施使用情况的调查[16]。(7)相关指南,主要涉及重度创伤患者的复温、创伤后出血患者的保温以及意外低体温指南中与创伤后低体温有关的内容。(8)复温并发症及不良影响,国外研究建议及时监测复温后并发症,如肺炎、凝血障碍、血糖变化、肝肾功能紊乱等[17]。(9)关于患者体验,国内研究尚未关注,国外研究目前也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的量性研究主要探究应用复温措施时患者的感受,质性研究主要针对患者的主观体验。以上9个方面的具体文献数量及比例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