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北京老城全域及各子区域运转效率演变Tab.2 The evolution of operation efficiency in Beijing old city and its subarea

《表2 北京老城全域及各子区域运转效率演变Tab.2 The evolution of operation efficiency in Beijing old city and its subare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空间句法视角的民国以来北京老城街道网络演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最后,对街道网络结构的运转效率演变展开讨论(表2)。就老城全域而言,运转效率历经“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起伏过程。其中,两次下降均出现在新政权建立初期。1912-1928年,老城的封闭隔离结构被打破,可达性显著提升,但运转效率却由0.81降至0.72。1949-1976年,老城街道网络结构再次出现剧变,且越发趋向几何格网,但运转效率却由0.76降至0.67。本文认为其原因实际上是一样的,即:新结构的嵌入。两次政权更替不单重构了老城的社会经济结构,执政者对于城市规划的执念也掀起老城大刀阔斧式的扩容与更新,目的性极强的新结构在短时间内嵌入较为稳定的旧结构,这虽然使得老城的整体可达性得到提升,但新旧秩序的相互磨合不可避免地重构了街道段之间的拓扑关系,进而干扰了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运转效率随之下降。再将目光转向两次上升期,即:1928-1949年与1976-2016年。由上文可知,两次新结构嵌入后,老城随即展开一系列规划建设活动,然而无论长街的联通、环路的修建还是局部地块的更新,均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即:较强的路径依赖性。这些活动并未打破新旧结构冲突、融合形成的街道网络秩序,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延续性调整,效率至上的固有原则敦促规划决策者通过大量地观察与实践理解街道网络,包括人、车流会更加青睐哪类路径,既有结构有哪些低效之地等,并针对性地予以优化,如果将优化主体换为街道网络本身,上述过程即可理解为老城内部的自适应与修复过程,由此引发运转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