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已”在春秋至战国初期用例情况分布表》

《表1“已”在春秋至战国初期用例情况分布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对语气词“已”的再认识》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与殷商西周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动词“已”进一步虚化,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已”用在连词“则”“斯”后面,或者用在能愿动词后面,“已”的意思开始虚化,可理解为“足够了、罢了、可以了”等义,言语主体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正如李小军所言,“已”经历了从行域到言域的语义演变。其次,语气词“已”是在“VP”后面,当“VP已”独立成句时,“已”的动词性大大弱化,逐渐虚化为语气词,主要表达说话人主观上确认某个动作行为将会发生或已经发生,“已”的功能相当于“矣”“也”,即语气词“已”的产生并没有经历“足够了、罢了、可以了”限止义这一中间环节。最后,当语气词“已”产生后,产生了与之相关连用语气词“也已”“已乎”“已矣”“也已矣”。王力(1962)、郭锡良(1988、1989)、杨永龙(2000)曾指出,语气词连用,语气词的重心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最后的语气词才可能是真正的语气词,属于整个句子,前面的语气词严格来说仅仅属于句中短语或者小句而已。在以上四种连用形式中,只有“也已”句的语气重心落在语气词“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