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非工业行业各效应引起的COD和氨氮排放量变化》

《表3 非工业行业各效应引起的COD和氨氮排放量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水污染排放的达标路径》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如表3所示,非工业行业各效应引起的COD排放量变化约占总效应的80.00%以上,引起的氨氮排放量变化约占总效应的90.00%以上。非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浓度因素和强度因素为COD和氨氮减排作出积极贡献,尤其是强度效应,且2012-2015年的削减量相较于前2年有所增长。“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迅速,总产出增加,且废水排放情况有所好转,污染治理有一定进步。相反,技术因素和最终需求因素具有负面影响,增加了2项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其中最终需求效应起主导作用但包含在内的消费因素、资本形成因素和出口因素在“十二五”中后期引起的排放增量均有所减少。其中,资本形成效应占该效应引起的排放量变化比重最大,氨氮的排放增量占比甚至高达95.45%,说明需要重点关注农业与服务行业的氨氮排放情况。尽管如此,资本形成效应“十二五”中后期造成的COD和氨氮的增量下降幅度均在22.00%左右,排放情况得到控制。不同于资本形成效应,出口因素引起的排放量变化所占比例最少,“十二五”期间COD的排放增量占该效应引起的COD排放增量的74.94%,均低于该行业其他效应引起的两项水污染物排放变化量所占的比重,且两时期的下降幅度高达45.06%;氨氮的排放量变化与COD相似,降幅达到45.23%之多。2011年,我国农业部发布了《农业国际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鼓励农业“走出去”,但其造成的水污染物排放增量有下降趋势,说明在这方面的控制和治理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