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Tab.1 Minimum 1-D P-wave velocity model》

《表1 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Tab.1 Minimum 1-D P-wave velocity model》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大兴安岭隆起北段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反演和地震重新定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VELEST反演过程中,初始模型的选择对反演结果有较大影响。为保证模型速度能够涵盖较大的速度范围,本文参考已有研究,选择多种初始模型。如图5(a),研究区跨越多个经纬度,因此选取(47.5°N,121.5°E)、(48.5°N,122.5°E)和(49.5°N,123.5°E)3处的Crust1.0模型作为初始模型1~3,初始模型4来自深地震测深剖面[8]。本文将速度模型设为7层,浅层(0~10km)厚度设为3~4km,深层厚度设为5km。考虑到射线的覆盖范围,模型深度下限设为35km。为保证解的稳定性,选取的震源参数、速度参数及台站校正的阻尼系数分别为0.01、1及0.01。将最大迭代次数设为20[4],当所有地震走时均方根残差(RMS)明显减小、台站校正值和速度值变化微小时停止迭代。图6为4种初始模型反演过程中误差随迭代次数增加的衰减曲线,迭代10次后残差基本趋于稳定,迭代20次后4种初始模型的RMS值都降低到0.3。图5(b)为4种模型的反演结果,本文将4种初始模型反演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大兴安岭北段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结果(表1)。4种初始模型的反演结果较收敛,地壳速度结构近似为3层,0~10km的P波速度为6~6.25km/s,10~30km为6.3~6.45km/s,30~35km为6.6~6.7km/s。4种模型在深度10km以下约束比较好,在深度10km以上反演结果较离散,说明浅层速度约束能力稍差。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浅层的射线密度较低,二是浅层地壳速度变化影响会被台站校正所补偿[4]。模型1在6km表现出不连续变化,4种模型结果均在10km和30km出现不连续变化。从结果推测,存在两个波速的不连续面,第一个在6~10km附近,第二个在30km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