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形态、土壤及植被性状特征》

《表1 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形态、土壤及植被性状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植被和沙堆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试验样地设置在民勤治沙站3号沙尘观测塔和2号沙尘观测塔附近(简称3号塔、2号塔).2号塔位于过渡带,3号塔位于沙漠区,两者间距约5 km.2、3号塔区域内广泛分布着典型的雨养型白刺灌丛植被景观.随水分梯度的逐渐减少,依次分布着不同演替阶段的白刺灌丛沙堆[8].参考Tengberg等[9-10]对灌丛沙堆不同演化阶段提出的划分依据和相关研究成果[11],依据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土壤以及植被状况并结合实地调查结果,从3号塔附近分布的雏形阶段沙堆开始,平均每隔1 000~1 500 m分别选择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活化阶段等4种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群落分布区域,各样地基本情况见表1[10-12].在植被生长旺盛季节8-9月调查各样地灌丛植被、沙堆形态特征等,设置方法为:以东西向为X轴、南北向为Y轴,样地大小60 m×60 m,以样地西北一个角为原点,坐标定为(0,0),之后逐一调查记录每个样地内沙堆相对坐标位置、植被特征和沙堆形态特征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