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控制变量、群体类型与市民化意愿的交互效应分析》

《表2 控制变量、群体类型与市民化意愿的交互效应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日常生活感受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基于全国范围内3721份调研数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下同。

从表2中的模型1可以看出,性别、年龄以及政治面貌,对于整体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显著的条件中,婚姻状况影响明显,相对于已婚者而言,未婚者更倾向于成为市民,概率大约为前者的1.40倍。从收入来看,个体和家庭的收入越高,被访者的市民化意愿越低,而被访者的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关性,总体上,相对于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访者而言,其他受教育程度的被访者的市民化意愿均较低,其中最明显的是大专学历的被访者,其市民化意愿为前者的51%。所处城市类型的显著影响值得关注,一线城市的被访者成为市民的意愿是非一线城市的2.20倍。这说明,尽管存在落户困难、房价高企等制约因素,一线城市在就业、教育、医疗等发展机遇与公共资源上仍然具有巨大吸引力。但是实际上,出于承载能力制约与人口结构优化的考量,一线城市显然不能成为绝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梦的最佳场所,这无疑对后续正确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型2则是在控制了一些基本变量的情况下,进一步验证三种不同类型的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市民化意愿的差异。结果显示,进城农民工和实地农民的市民化意愿均高于居村农民,且分别为后者的1.63倍和1.7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