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亚欧大陆宗主国—殖民地铁路轨距关系》

《表3 亚欧大陆宗主国—殖民地铁路轨距关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轨距的亚欧大陆铁路地缘系统格局及形成机理》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铁路和殖民地均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结果。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矿产获取和工业品销售市场的需求增大,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此过程中,铁路对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与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表3)。(1)修筑铁路是宗主国在殖民地实施统治的基础。19世纪40年代开始,为了掠夺原材料(如棉花)和自然资源,英国开始重视铁路建设,修筑贯穿南亚次大陆的十字形铁路,随后大规模修筑铁路,1900年英属印度铁路里程近4.2万km,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俄国。(2)为了在既有殖民地基础上实施外延扩张,部分国家在临近的非殖民地国家建设与殖民地相同路轨的铁路,作为扩张的跳板,形成殖民渗透。1883—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国筹划建设环北部湾铁路,纵贯中南半岛港口、城市并延伸至中国云南、广西、广东,1910年建成1000 mm轨距的滇越铁路,提高了法国在云南的影响,为争夺云南的路权和矿权提供了先机。俄国建成西伯利亚铁路后,1898年强行在中国修筑满洲里—绥芬河中东铁路和哈尔滨—大连南满铁路,均采用1520 mm轨距。(3)宗主国为了在殖民地或势力范围内满足物资运输需要,抵御外界入侵,实施跳跃式的宗主国标准推广。1846年英国把1435 mm轨距确定为标准轨距,推行到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殖民地修建了大量铁路,促使许多国家采用标轨。19世纪60年代,芬兰为俄国藩属国,俄国将1524 mm宽轨从本土拓展到芬兰,目前芬兰仍采用1524 mm轨距。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就是由英国工程师采用1435 mm轨距修筑,奠定了中国标轨地缘系统的路径源头。1907—1947年日本在中国先后修建了里程达754 km的铁路,同时在俄罗斯库页岛修筑了铁路,轨距均为1067 mm,与日本本土轨距相同。(4)不同轨距的铁路共存于某国家内部或某势力范围内部是普遍性的现象,但某种轨距往往占主导地位,其他轨距铁路仅为特殊功能或分布在特殊地区。但极少数国家却呈现不同的现象,不同轨距的铁路里程虽有差距但较小,这在印度表现较为明显。在殖民地时期,印度不同的区域的铁路是由不同的私人公司修筑,竞争导致轨距不一,造就了目前各种轨距铁路并存的格局[35],成为多轨距国家。(5)在许多殖民地,宗主国为了减少投资和造价,多采用窄轨标准建设铁路,尤其是在丘陵山地地区,铁路以曲率半径小、较大路线坡度和小机车动力为主要特点。这在东南亚有明显的体现。英国确立1435 mm标轨铁路后,并未对殖民地的铁路建设作出标准规定,东南亚铁路多是在英法殖民统治时期修筑的[19];其中法属殖民地均为米轨铁路,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英属殖民地以米轨铁路为主或修筑了大量米轨铁路,包括缅甸、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