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5年秦巴山区人口经济空间垂直分异特征》

《表1 2015年秦巴山区人口经济空间垂直分异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地形因素的秦巴山区人口-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人口密度分级:稀疏区(<100人/km2)、中等分布区(100~200人/km2)、密集区(200~800人/km2)、极度密集区(>800人/km2);经济密度分级:低密度区(<400万元/km2)、次低密度区(400~1 000万元/km2)、中等密度区(1 000~2 500万元/km2)、次高密度区(2 500~5 000

分别将1 km×1 km人口、GDP密度与高程进行叠置,分析像元尺度的垂直分异特征(表1)。随着海拔升高,人口稀疏区占比逐渐增大,在海拔>2 500 m区域高度集聚;密度中等区占比先增加后降低,在海拔500~1 000 m区间分布接近1/2;而低度密集、中度密集占比则逐渐减小,说明秦巴山区人口分布与海拔显著负相关,人口在低海拔区聚集的特征明显,高海拔区则人迹罕至。GDP密度低值区占比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大,中高值区占比逐渐降低,说明经济与人口分布格局一致,即海拔越低,经济发展越好,反之则经济越落后。村庄空间分异结果显示,500 m以下区域村庄密度为500~1 000 m区域的1.6倍,但后者面积占比却为前者的1.6倍,这说明人类更倾向于选择低海拔区居住;海拔1 000~2 500 m的区域面积为500 m以下区域的2倍,而其村庄密度只有前者的1/4;海拔>2 500 m区域村庄密度不足低海拔区的10%。以上分析均说明秦巴山区村庄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居住空间选择受海拔的影响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