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清代徽州驿站情况:清末徽州邮驿的近代化变革》

《表1 清代徽州驿站情况:清末徽州邮驿的近代化变革》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清末徽州邮驿的近代化变革》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葛天顺、邵之惠:《绩溪县志·交通·邮政》,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345页;汪顺生:《休宁县志·交通·邮电》,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第611页;朱益新、汪升堂、姚存山等编纂:《歙县志·交通·邮电》,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71页;马光继、程成贵:

清代驿传体系主要以驿站与急递铺为主,其目的即“置邮传命”。地方邮驿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即“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各量其途之冲僻而置焉”[3]。于徽州而言,邮驿体系的建立及发展意义非同一般。传统徽州属皖南一隅,地处万山环绕之中,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该地的通信方式以及交通工具较为受限,因而清代徽州所设的驿站与急递铺的数量难以与皖北地区相提并论。《徽州地区简志》记载,宋代以降,徽州地区即设有专送文书读的急递铺,并兼设具有侦察、防盗贼职能的斥堠38铺。时至清代,徽州地区设有县驿6个,分布于绩溪、休宁、歙县、祁门、黟县以及旌德县城内。此外,还设有94个急递铺[5]。驿站与急递铺分别设有马夫、铺司、铺兵等人员。笔者根据《绩溪县志》《休宁县志》《歙县志》《祁门县志》《黟县志》以及《婺源县志》《旌德县志》《重修安徽通志》等方志,结合其他资料,将有清一代徽州各地区的驿站、急递铺设置情况作表1、表2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