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2005—2010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表3 2005—2010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SWAT模型的阜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径流响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km2

2005—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林地和草地变化较为显著。草地面积大幅度下降,总变化量为-1 039.79 km2,动态度-16.77%,主要是草地向林地、农业用地、人工表面转出量分别为1 007.55、32.79、38.50 km2;林地大幅度增加,总变化量为1 039.20 km2,其动态度为26.74%,主要是由草地、农业用地、水域的转入,转入量分别为1 007.55、51.71、15.1 km2;农业用地、水域同样呈现下降趋势,总变化量分别为-23.73、-19.05 km2,动态度为-6.57%,-19.98%;人工表面作为2005年后新的土地利用类型出现,人工表面总变化量为45.36 km2,但其动态度为1 070.45%,草地、林地、农业用地均有转入,转移量为38.50、3.39、3.57 km2。水域并未出现变化。主要是由于2005年以后阜平根据其地形、地貌,从果林业,香菇种植业等多角度对荒山进行发展。其次,1980年以来一直紧随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步伐,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大量造林,现如今阜平地区存在大量的油松、洋槐,基本都是这30年的造林成果。并且,随着人们的收入增长,减少了砍树、割灌木取暖的习惯,植被自然逐渐恢复。因此2010年除原有林地外,出现大量草地转入成林地。2005年开始,扶贫工作着重于工业,旅游业,交通方向。并且2005年后流域东北地区出现采矿场,故人工表面出现增长现象。